光辉125转型创新为实力临沂注入新活力

[光辉125]转型创新为实力临沂注入新活力

“125”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10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视察临沂重要讲话、重要指导精神,大力实行“三引一促”,迅速掀起“二次创业”新高潮,商城国际化引领全市外向型经济不断实现新逾越……“大美新”临沂建设成就令人瞩目。为进一步总结成绩、振奋精神,为“10三五”开好头、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更好更快地推动“大美新”临沂建设,《临沂》今起推出“光辉‘125’‘大美新’临沂”系列报道。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跻身中国产业园区百强,是入围园区中成立时间最短的国家级园区之一;临沂高新区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连续两次创建成“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率先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125”期间,“第一”、“率先”,屡见不鲜,国家级品牌亮点频现,临沂这座昔日的老区城市,已嬗变成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创新发展、逾越发展的魅力新城!

转眼间,“125”已至收官之年。回首这五年,我市坚决依照“走在前列”的要求谋划思路,坚持战略目标不动摇,坚持战略定位不动摇,坚持战略重点不动摇,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掌控“转型升级”工作导向,以逼上梁山的紧迫感、大开放的姿态、全球化的视野,运筹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培植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在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寻求质量效益、集约发展成为新常态,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发展的重要气力,为综合实力早日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和“10三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质量效益在“转调创”中明显提高

经济转型,临沂建立起全局思惟。

针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今年,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只争朝夕的精神,重拳出击,完全治理,以环保倒逼产业升级。被环保部通报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后,罗庄工业园的山东盛阳集团有限公司痛下决心整改,在把铁合金、焦化、建材等传统产业链砍掉一半的基础上建设新厂区,如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不锈钢项目已现雏型,生产线虽在调试阶段但定单已纷至沓来。铁腕治污背后,一幅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雄图正徐徐展开。

“125”期间,我市更加自觉地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打好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转型升级“组合拳”,做好“转调创”大文章,在“转”中提档升级,在“调”中优化结构,在“创”中增加动力,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只重投资规模、轻视投资质量,只顾眼前利益、不管长远利益的粗放式投资,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作为重点领域,加大精确投资、有效投资,助推经济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强力实行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工业经济获得巨大突破,范围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早在2013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就调剂为9.7:48.5:41.8,1产增加值比重首次降到10以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稳居全省前3位。

项目建设成为转型逾越“驱动器”

产业升级,临沂把项目作为“驱动器”。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把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全面招大引强。今年前10个月,新签约项目101个,其中过5亿元项目4个、过10亿元项目3个,提早逾额完成全年任务。同时,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今年以来,新开工22个项目,新投产运营20个项目。在经济形势延续下行的压力下,业务总收入到达1400亿元,同比增长26.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被列为“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

“125”期间,我市坚持把全面实行引资金引人材引技术、增进科学发展“三引一促”战略作为适应新常态、加快转调创、实现大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经济工作总抓手。围绕做大做强先进设备制造、高端木业、食品加工等10大千亿级产业,瞄准产业发达重点区域、世界领先的行业龙头,积极吸引国内500强、世界500强来临投资,引导产品向下游发展、链条向高端延伸、产能向先进转变,一大批产业龙头项目签约落地,开启了产业转型发展新征程。仅今年前10个月,全市就引建招商引资项目1017个,到位市外资金1010.8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4.1;其中新引进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过10亿元工业项目82个,主要集中在高端设备制造、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创新支持转型升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级能力延续增强

转型升级,临沂始终坚持创新驱动。

鲁南制药副总裁张则平凭仗吸入麻醉剂七氟烷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获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医药行业靠的就是创新,我们每一年销售收入的8左右都投入到科研。这极大地增进了企业本身发展,增强了我们的行业竞争力。”张则平的观点代表了全市企业界的共鸣,投资科技就是投资未来。

转型离不开创新的基因。“125”期间,我市深入实行科教兴市和人材强市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集中突破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推动,被认定为全国新能源汽车运用推行城市、国家工程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预计到“125”末,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79,比2010年增长0.7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范围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预计到达27,较“115”末提高近7.5个百分点。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临沂运用科学城建成启用,新建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火炬特点产业基地3家,目前全市科技创新平台总量到达280家。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已与国内100多所高校院所及22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科技合作,引进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材41人、创新团队成员200余人。

同时,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红利延续释放。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供销社综合改革、服务业综合改革、旅游业综合改革等30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工作得到稳步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效,提早完成5年内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二分之一的任务目标,“3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实行。

风雨兼程,戮力笃行。在“125”计划由蓝图变成现实的进程中,临沂主动融入新常态,以本身转型创新的生动实践,在沂蒙大地这片红色热土上,谱写出一部逾越发展的光辉篇章;展望未来,在如期实现市委提出的“与全省同步、比全国提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临沂势必再次迸发出无穷生机和蓬勃活力!(付然锋曹鹏飞)

来源:临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xiaode.com/jcmjb/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