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堂椅子的由来

一、椅子的起源和发展

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人北方的胡床。敦煌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象(图一),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些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因此,论及椅、凳的起源,必须从汉魏时的胡床谈起。

宋.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后汉书·五行志一》:“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这两段记载可证,我国古化椅子的出现当在汉灵帝时期(一年)。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粉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胡床在当时家具品类中是等级较高的品种,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胡床因其形态特点又有“交床”和“绳床”之称。隋朝称“交床”,是因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宋·陶毅《清异录》云:“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绷带以容坐,转缩须臾,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危驾,欲’,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坐”。胡床开始并无作背,形如今天所见的马扎儿。唐代始有命背。这种逍遥坐很可能就是带作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现于汉代,比唐明皇早几百年,要说为唐明皇创意,显然不妥。所以这里所说的创意,应是指增加了郊背。胡床在唐宋时期盛行,宋代尤甚,不过宋时称胡床者渐少,而称其为交椅的逐渐增多了。

唐代以前的“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上的围栏。其作用是人乘车时有所依靠。后来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撑的平台上安装围栏,其制当是受车旁围栏的启发,并沿用其名而称这种坐具为“椅子”了。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已有相当讲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历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为四直腿,束腰,上侧安托角牙,棱角处起线,这种装饰在明清时期称为“混面双边线”。坐面上在后部立四柱,中间两柱稍高,上装弧形横梁,两端长出部分雕成龙头。扶手由后中柱通过边柱向前兜转搭在前立柱上。扶手与坐面中间空当嵌圈口花牙。扶手尽端亦雕成龙头,与后背搭脑融为一体。坐面附软垫、衬背。这在当时应是十分精制的椅子了。(图二)

五代至两宋时期的家具大体保留着唐代遗风,只是高型家具较前更加普及了。高型家具的使用在民间形成时尚,居家必备高型桌椅,这从当时的绘画中可见一斑。如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肆小店,无不陈放各式高型家具。宋代《会昌九老图》中描绘的圈椅(图四)也是前代没有的品种。在近年发掘的宋代墓葬中也发现有椅子和桌子的使用。如河北巨鹿出土的宋代椅子,造型和结构都很合理,高度也与现代椅子相附和。(图五)这说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还被作为殉葬用器。宋代流行一种交椅,(图六)等级高于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里备交椅,供主人和贵客使用。《清明上河图》中赵太压家就陈放粉交椅。宋代还有以官衔命名的椅子,名曰“太师椅”。实际上就是在交椅的椅圈上加一个荷叶形托首,属于交椅的一种,后来人们把交椅都称作太师椅显然是不对的。有关太师椅的来历,在宋代和历代史书以及几部有影响的词书中都有介绍。宋张端义《贵耳集》说:“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拷佬式,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在国忌所但仰,片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选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倾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秦桧。

宋人王明清《挥应三录》载:“绍兴初,梁仲漠汝嘉尹临安,五鼓,往侍漏院,从官皆在焉。有居胡床而假寐者,旁观笑之。又一人云,近见一交椅,样甚佳,颇便于此。仲澳请之,其说云用木为荷叶,且以一柄插于靠背之后,可以仰首而寝。仲漠云:当试为诸公制之。又明日人朝,则凡在座客,各一张易其旧者矣,其上所施之物悉备焉,莫不叹伏而谢之。今达宦者皆用之,盖始于此。”据这段记载,梁仲漠是仿制的,当在吴渊之后。可惜这种椅子的实物资料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当时的绘画中可见其形状。宋人《春游晚归图》中,描写一官吏春游归来,其中一侍从所扛的拷佬圈交椅,(图七)在椅圈上安一荷叶形托首,正是前文所述的太师椅。至于不带托首的交椅,严格说来,是不能叫“太师椅”的。

交椅在元代家具中仍沿袭宋代遗风,只有地位较高的人家中才有,大多设在厅堂,供主人和贵客享用,妇女和下人多坐回凳和马扎儿。如元刻《事林广记》附图中,主人和客人分坐在交椅上对话,其他人都垂手侍立。内获元宝山元墓壁画所表现的男主人与妇人对坐,男主人端坐交椅之上,(图八)而女主人坐的却是圃凳。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画中的夫妇对坐图.男主人坐交椅,两位女主人坐的是带围套的方凳。永乐宫元代壁画还有妇女坐交机(亦称扎)的形象。由上述可知,家具的使用在元代有着极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椅子的种类

明代是家具艺术发展的成熟时期,各类家具的形制、种类多姿多彩。同类品种中,繁简不同,装饰花纹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明时椅子类型有如下几种:宝座、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

宝座是皇宫中特制的大椅,造型结构仿床榻作法。在皇宫和皇家园林、行宫里陈设,为皇帝和后妃们所专用。一般人也有大椅的,这种大椅很少成对,大多单独陈设,常放在厅堂中心或其它显要位置。

交椅(图九)即汉末北方传入的胡床,形制为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作轴,上横梁穿绳代坐。于前腿上截即坐面后角上安装弧形栲栲圈,正中有背板支撑,人坐其上可以后靠。在室内陈设中等级较高。

交椅不仅陈设室内,外出时亦可携带。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官员和富户人家外出巡游、狩猎都携带交椅。明《宣宗行乐图》中就绘有这种交椅挂在马背上,以备临时休息之用。由于交椅适合人体休息需要,故而历经千余年,形式结构一直没有明显变化。

圈椅(图十)的椅圈与交椅椅圈完全相同,交椅以其面下特点命名,圈椅则以面上特点命名。严格说来,交椅应属圈椅的一种,由于圈椅的出现晚于一般交椅,故列于后。圈椅是由交椅演变而来。交椅的椅圈自搭脑部位伸向两侧,然后又向前顺势而下,尽端形成扶手。人在就坐时,两手、两肘、两臂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故颇受人喜爱,逐渐发展为专在室内使用的坐椅。由于在室内陈设相对稳定,无须使用交叉腿,故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一般椅子的坐面无大区别。只是椅的上部仍保留交椅的形式。在厅堂陈设及使用中大多成对,单独使用的不多。

官帽椅是依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官帽椅又分南官帽椅(图十一)和四出头式官帽椅。南官帽椅的造型特点是在椅背立柱与搭脑的衔接处做出软圆角。作法是由立柱作樟头,搭脑两端的下面作棒窝,压在立柱上。椅面两侧的扶手也采用同样作法。背板作成"S"形曲线,一般用一块整板做成。明末清初出现木框镶板作法,由于木框带弯,板心多由几块拼接,中间装横彬。面下由牙板与四腿支撑坐面。正面牙由中间向两边开出壶门形门牙。这种椅型在南方使用较多,以花梨木制最为常见。

四出头式官帽椅(图十二)与南官帽椅的不同之处是在椅背搭脑和扶手的拐角处不是做成软圆角,而是在通过立柱后继续向前探出,尽端微向外撇,并削出光润的圆头。这种椅子也多用黄花梨木制成。背板全用整块木板刮磨成"S"形曲背。大方的造型和清晰美观的木质纹理形成这种椅秀美高雅的风格与韵味。

玫瑰式椅(图十三)实际上是南官帽椅的—种。宋代名画中时有所见。明代这种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它的椅背通常低于其它各式椅子,和扶手的高度相差无几。背靠窗台平设数椅不至高出窗台,配合桌案陈设时又不高过桌面。由于这些特点,使并不十分适用的玫瑰椅深受人们喜爱。

玫瑰椅多用花梨木或鸡翅木制作,一般不用紫檀或红木。玫瑰椅的名称在北京匠师们的口语中流传较广,南方无此名,而称其为"文椅"。玫瑰椅的名称目前还未见古书记载,只有《鲁班经》一书中有"瑰子式椅"的条目,但是否即今之谓玫瑰椅还不能确定。

靠背椅是只有后背而无扶手的椅子。分为一统碑式和灯挂式两种。一统碑式的椅背搭脑与南官帽椅的形式完全一样;(图十四)灯挂式椅的靠背与四出头式一样,(图十五)因其两端长出柱头,又微向上翘,犹如挑灯的灯杆,因此名其为"灯挂椅"。一般情况下,靠背椅的椅形较官帽椅略小。在用材和装饰上,硬木、杂木及各种漆饰等尽皆有之,特点是轻巧灵活,使用方便。

清代由于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各类器物都呈现雕饰过繁的现象。为了加强装饰效果,清代坐椅家常采用屏风式背,(图十六)这样可以在板心上雕刻或装饰各种花纹。有的椅子虽也是官帽式,但扶手和后背立柱已不是与腿足一木连作,而是采用框式围子,用走马销与坐面结合。有的外形轮廓是屏风式,轮廓内的空当攒成拐子纹,这样可以把大小材料都派上用场,以节省木料,又形成独特的清式风格。清代后期,由于珍贵木材的匮乏,加上战乱频繁,家具行业也和其它工艺一样走向衰落。产量较高且较易得到的红木是这一时期制作家具的主要材料,因此红木家具基本属于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的作品。尽管它们制作于清代,但并不代表清式家具的典型风格。

节选自《古代的椅和凳》---胡德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xiaode.com/jcmgn/18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