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初体验
海底是另一个世界,我们不曾领略过的风景,众多海洋生物中刚柔并济的一类,是身姿轻盈富于可爱的水母。在海洋世界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海水生物,近年来,争相得到人们的 自由游泳的真水母的生活史可分3期。固着的水螅体能营无性生殖,从上端向下横裂成钵口幼体,再分裂成碟状体,每个碟状体长成为一成体。成体有雌雄之别,但有的种类常改变性别。许多种类的精卵结合後形成的胚体,在成体的消化道内孵化成浮浪幼虫,但有的在海水中发育。浮浪幼虫离开亲体后固着下来,经过一段短短的所谓螅管幼虫阶段,长成为一个新的钵口幼虫。这样的生活史是旗口水母目(Semaeostomeae)所特有的,此目约有50种,主要在沿岸带,其中有的分布极广。如海月水母属(Aurelia)、金水母属(Chrysaora)以及大红水母(Tiburoniagranrojo,属Tiburoniinae亚科),後者是3种无触手水母的一种。
冠水母目(Coronatae)约30种,多分布深海,常呈栗色。体钟形,躯体中部和周缘部之间有一环形深沟为界,周缘分成多数宽瓣。缘触手大而坚实。有几种有钵口幼虫期,但多数种类的生活史不详。冠水母是现存的最原始的钵水母,可能是圆锥水母的後裔。圆锥水母在1.8亿年到6亿年前之间曾很繁荣,今仅存化石。有几种冠水母有固着的分支群体,曾单列为一属(Stephanoscyphus属)。
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约有80种。口腕为从身体下部下伸形成的皱褶状突起,愈合成根状,将口堵塞,形成海绵状区,用以滤取食物。无缘触手。凝胶状的钟形身体坚牢且具瘤状物。生活史已知者有一典型的底栖的钵口幼虫期。本目的多数种类均擅游泳;但有的(如仙女水母属(Cassiopea))不常游泳,而倒置于热带浅海中,使与之共生的能营光合作用的藻类得到光照。本目的种类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到亚热带浅海,但根口水母属(Rhizostoma,亦称足球水母),常见于较冷的海中;杯根水母属(Cotylorhiza)常见于地中海。
十字水母目(前称Lucernariida)严格说不是真水母,约30种,有柄,固着生活。主要生活在冷水中。酒杯形,有一基柄固着,口位于上端。直径1~10公分(0.4~4吋)。上缘有8组触手,呈四辐射形。有些种能脱开固着点,并能再次固着。常捕食小海生动物,寿命长数年。从幼虫直接发育为成体。水螅体期不明显。立方水母纲仅一目,立方水母目(Cubomedusae),有的生物学家仍将它归入钵水母纲。已知约50种。虽然有些种直径达25公分(10吋),但多数种类的直径为2~4公分(1~2吋);体球形,但边呈方形,故俗称箱水母。海蜂水母属(Chironex)和曳手水母属(Chiropsalmus)俗称海胡蜂,广泛分布于从昆士兰往北到马来亚附近,都是剧毒种类,螫一下几分钟内引起死亡。立方水母的水螅体迄今未见营出芽生殖者,而是变态为成体。
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之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当水母在海上成群出没的时候,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像一个整体似的深浮在海面上,显得十分壮观。海涛如雪,蔚蓝的海面点缀着许多优美的伞状体,闪耀着微弱的淡绿色或蓝紫色光芒,有的还带有彩虹般的光晕。许多水母都能发光。细长的触手向四周伸展开来,跟着一起漂动,色彩和游泳姿态美丽极了。水母的伞状体内有一种特别的腺,可以发出一氧化碳,使伞状体膨胀。而当水母遇到敌害或者在遇到大风暴的时候,就会自动将气放掉,沉入海底。海面平静后,它只需几分钟就可以生产出气体让自己膨胀并漂浮起来。栉水母在海中游动时,8条子午管可以发射出蓝色的光,发光时栉水母就变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彩球;带水母的周围和中间部分,分布着几条平行的光带,当它游动的时候,光带随波摇曳,非常优美。水母发光靠的是一种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和钙离子相混合的时候,就会发出强蓝光来。埃奎明的量在水母体内越多,发的光就越强,每只水母平均只含有五十微克的这种物质。
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消化器官,也是它的武器。在触手的上面布满了刺细胞,像毒丝一样,能够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以后,会迅速麻痹而死。触手就将这些猎物紧紧抓住,缩回来,用伞状体下面的息肉吸住,每一个息肉都能够分泌出酵素,迅速将猎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因为水母没有呼吸器官与循环系统,只有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捕获的食物立即在腔肠内消化吸收。
在炎热的夏天里,当我们在海边弄潮游泳时,有时会突然感到身体的前胸、后背或四肢一阵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觉,那准又是水母作怪在刺人了。不过,一般被水母刺到,只会感到炙痛并出现红肿,只要涂抹消炎药或食用醋,过几天即能消肿止痛。但是在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一带的海面上,有两种分别叫做海蜂水母(箱水母)和曳手水母的,其分泌的毒性很强,如果被它们刺到的话,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呼吸困难而死亡,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杀手水母。所以当被水母刺伤,发生呼吸困难的现象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或注射强心剂,千万不可大意,以免发生意外。
水母一旦遇到猎物,从不轻易放过。但是就像犀牛和为它清理寄生虫的小鸟共存一样,水母也有自己的共生伙伴。那是一种小牧鱼,体长不过7厘米,可以随意游弋在水母的触须之间,却一点儿也不害怕。遇到大鱼游来,小牧鱼就游到巨伞下的触手中间去,当作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利用水母刺细胞的装置,巧妙地躲过了敌害的进攻。有时,小牧鱼甚至还能将大鱼引诱到水母的狩猎范围内使其丧命,这样还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零渣碎片。那么水母触手上的刺细胞为什么不伤害小牧鱼呢?这是因为小牧鱼行动灵活,能够巧妙地避开毒丝,不易受到伤害,只是偶然也有不慎死于毒丝下的。水母和小牧鱼共生一起,相互为用,水母“保护”了小牧鱼,而小牧鱼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栖息的小生物。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敌,一种海龟就可以在水母的群体中自由穿梭,轻而易举地用嘴扯断它们的触顿,使其只能上下翻滚,最后失去抵抗能力,成为海龟的一顿“美餐”。
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一个小球,里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气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冲击听石,刺激着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使水母在风暴来临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够得到信息,于是,它们就好象是接到了命令似的,从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学家们曾经模拟水母的声波发送器官做试验,结果发现能在15小时之前测知海洋风暴的讯息。水母虽然是低等的腔肠动物,却三代同堂,令人羡慕。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虽能独立生存,但亲子之间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离,因此小水母都依附在水母身体上。不久之后,小水母生出孙子辈的水母,依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样美好的生物也渐渐受到威胁,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最新报道,水母大多存活于死水区,生命极度顽强,它几乎不需要氧气,所以,你会发现在几千米的深海区,也有它的身影。水母的出现,并不是环境改善的现象,而是环境恶化的表象。随着水污染的严重,营养物质丰盛,灾难性的浮游生物大量出现,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水母却开始繁盛,但这是另一个灾难的前奏,水母什么都吃,浮游生物、鱼卵、小鱼、大鱼~无一漏网,它的繁盛让鱼类难以再生,其后果将是不可恢复的。
人类的生存得到保障的同时,不免让我们想起这些游走在海里的生物,它们透明,柔软,那是大家赋予水母的想象,更多的是海洋世界中的一份子,遨游于海洋,人们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海水生物。这对于水族爱好者来说,更是一种内心的触动,潜行于水中,找寻最珍爱的物种,了解喜爱的水生物,让更多的人了解更深层的水生物。初识水母,不论从外观还是内在都让大家有了简单的认识,今后,我们将会为读者朋友介绍更多关于水母的知识,相信喜爱它的朋友们能够持续白癜风权威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公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