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安徽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突然“热”了起来。
不仅激发公众和专业人士的探讨,
更是引发社会
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话题的思考。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文博园作为中华文化主题园,不仅工程浩大,展品丰富,包罗万象,而且构思新奇,亮点频出。
文化传承
民俗节
了解传统文化绝佳机会
无论是“二月二龙抬头”祈福节、立体版的清明上河图,还是堪称世界标本的根雕馆,无不体现出园区对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
先来说说“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农家人会为即将进行的春耕播种开坛祭祀,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
在“节文化”的传统和习俗逐渐被人淡忘的今天,五千年文博园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二月二龙抬头文化节”。
今年2月25—27日,太湖县第六届“二月二龙抬头”祈福节将在五千年文博园景区举办,万民祈福,共庆圣典,开启一年好光景。
“从为更好展现祈龙赐福环节,我们打造了22米的盘龙,祈福仪式后,在上面点燃烟火,斑斓绚丽,很受游客喜欢。此外,我们会邀请专业团队进行非遗表演,比如砀山唢呐表演、太湖花棒舞等。”采访中,五千年文博园管理人员周立新告诉记者。
而且,当天还会有理发师现场为游客和市民“剃龙头”,不止这些哦,现场还能品尝与二月二相关的民俗美食,比如龙须、龙鳞、龙眼、龙爪......
“去年我就来看过,确实很热闹。以前真不知道,龙抬头还有这么多讲究。”太湖市民朱先生说,“这样的民俗文化节是了解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
“除了文化节以外,我们的孝道园、汉字龙、文化古栈道,还有石雕日晷等经典,都体现了文博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不乏教育意义。”太湖县政协主席、五千年文博园管理负责人赵福南也这样推荐。
文化创新
立体呈现
清明上河图“活”起来了
五千年文博园二期名为十里画廊,建设理念是将华夏千年的往事融入总长两千米,举世无双的四副立体图画之中,分别由“烟雨江南”、“创意石界”、“三百六十行”文化园和“清明上河图”文化园等景区组成。
清明上河图的原画长厘米,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其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世间不乏仿作。
而步入文博园内的“清明上河图”文化园,我们会发现,图中的“古人”立体呈现,好像“活”起来了。
“你看,画中的建筑、人物都建于25度斜坡的山体之上,通过一散点透视的创意,进行立体展现。按一定比例,以近大远小的透视艺术完整再现了北宋中期东京汴梁繁华的城市生活。”文博园行政管理中心总监殷照平介绍说。
记者走近一看,这些铜像古人,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惟妙惟肖。
“画中有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多棵,我们这个文化园里都有,而且都是原景、立体呈现。”殷照平还透露,今后文化园内所有小房子都能当作实体店面经营,游客进入园内将着古装,穿行其中,仿若置身千年之前。
文化自信
无中生有
梦造文博园
“文博园当时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你肯定不知道。”赵福南向记者解释道:“无中生有,梦造文博园。为什么叫无中生有,因为从来没有哪个地方有这样的园子。梦造文博园,是带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去打造这个园子。为什么这么有底气和自信?因为有中华五千年厚重、深邃的文化底蕴做根基,有着外界没有的独一无二的宝藏做支柱。”
可看的多,可玩的多.....
宝贝到处是!
针对不同群体,我们开发了五条不同的游览路线。
针对青少年,我们有革命传统游;
针对中小学生,我们有文化历史游;针对青年和老人,我们有山水风情游;针对特殊群体,我们有宗教信仰游;针对所有人,我们有艺术精品游。别问为什么,我们有着所有主题公园没有的东西和文化积淀。更何况,我们园区还有三宝,根雕、烙画和云草。
苦海慈航、百鸟朝凤、百骏图、李白醉酒……走进五千年根雕文化园,看着这些“根的艺术”,记者被深深地震撼了。
根雕馆建筑面积3万4千平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根雕艺术展馆。
文博园园内共收藏根雕设计近件,珍藏单件5吨以上的巨型根雕达多件,并有多项根雕已获世界吉尼斯之最。其中有些还是由荔枝木、鸡翅木、金丝楠木、楠木、红豆杉、榧木等稀罕名贵材质雕塑而成。
文博园行政管理总监殷照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彭镇华来根雕馆看过之后,都赞叹不已,称我们这里是‘世界名木的标本馆。
烙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伟大创造,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五千年文博园根雕艺术馆二楼,也有一个烙画艺术馆。
馆内共展出烙画块,由百名烙画师历时十几年纯手工烙制。
展馆内的烙画包含了安徽名人、敦煌飞天、五千年乡土文化艺术等多个系列题材,其中以五千年乡土文化艺术为题材的《中国烙画艺术大典》,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它是由块烙画组成,净重2.5吨,展开面积㎡,年元月19日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是我国在烙画艺术领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手工烙画书。”殷照平笑着说,“还有云草画,原材料是云南名贵药材通草,我们是中国唯一的云草画生产企业,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
文化教育
朴初学堂
徜徉历史长河重温课本知识
年12月10日,安徽“百万学生研学旅行”启动暨五千年文博园“朴初学堂”揭牌仪式当日,“朴初学堂”就迎来了省内外首批千余名研学游学生。
按照课程安排,体验活动分为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等多个项目。
场景教学环节中,同学们在景区导游的带领下,参观景区五千年文化长廊、五千年根雕文化园、老子天下第一、黄梅戏艺术街、盘龙、文化古栈道、四大名著文化园、中华孝道园、华夏爱情文化园、三百六十行、清明上河图、烟雨江南和创意石界等百座人文景点,温习课本中的知识;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体验云草画、烙铁画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得到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朴初学堂的创立,是五千年文博园促进旅游与研学深度结合的创新举措,是应对多元化的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据了解,朴初学堂投资逾千万,建筑面积㎡,是目前安徽省内条件最好、档次最高的学生研学基地。
景区内处处呈现着五千年文化,很多的景点在中小学课本中都有所体现。学生畅游在景区,时时处处接受立体直观的情景教育,每一处景点都是情景研学的理想之地。
朴初学堂精心遴选,有目的地选择了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研学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场景体验。
据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千年文博园自年5月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余万人次,先后接待省内外近百所学校逾万中小学生,近30所学校为景区挂牌为“社会实践基地”、“写生基地”或“研学旅行基地”。
文化扶贫
惠及百姓
一园一城的血脉相连
从太湖县高速出口一下来,印入眼帘中的除了大气磅礴的文博园外,还有道路两边林立的酒店与宾馆。
除了文博园自有的皖府国际大酒店、红楼梦大酒店、鹊桥大酒店、百工客栈、爱琴海咖啡厅等配套餐饮住宿场所外,世纪缘花亭湖国际大酒店、格林豪泰酒店等品牌酒店应有尽有。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一应俱全。
“太湖这个地方你知道,是国家贫困县,以前干我们这行日子真不好过,县城内没有急事谁愿意花几块钱十几块钱去打车。”停在路边侯客的出租车司机刘师傅指着文博园说:“自从文博园开园后,日子好过多了。至少没有客人的时候,到文博园转转肯定不会跑空趟。一到节假日,根本忙不过来。”
“文博园开园前,我在家种田,收入低不说还累。”园区内保洁员张翠菊告诉记者:“我今年57岁了,基本上也干不动农活了。现在在这干清洁工,活不多也轻松,一个月有多元的收入,感到很知足了。没有文博园的话,现在还在家扛锄头。”
“文博园大门的傍边还有一个门,名字叫太湖县市民公园。”太湖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李传韬向记者介绍道:“文博园除了向本地居民免费开放外,直接解决了多人的就业问题。这只是一个小数字,相关产业的带动则是巨大的。”
“我就举一个小例子。”太湖县委书记程志翔告诉记者:“文博园开园前,太湖没有大宾馆,小宾馆的床枕被都是自己洗,稍微大点宾馆都是送到安庆市洗。现在,不但有了专业的布草清洗企业,行业内竞争还很激烈。这说明什么?说明五千年文博园确确实实为太湖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千年文博园
有了解中华、传承文化的教育意义
太湖五千年文博园的“热”不是偶然的,那么社会各界对它的“热”又有着什么样的观点和态度。记者分别采访了教育界及文史界的相关专家学者。
安徽文史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
安徽是个有着万人口的大省,每个人不可能都有机会和时间去看这样的世界奇迹。那么,在安徽建个展现中华古老文明的地方供人观赏,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和脉络还是很好的。太湖文博园有很多著名的微缩景观,这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有了解中华、传承文化的教育意义。
安徽省作协主席许辉:
合理合法地使用传统文化资源,是每一个文化继承人的当然权力,但滥用这种权力,也最终会有损于这种文化的纯洁性。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没有文化的创新,也就很难有扬眉吐气的文化自信了。
合肥六中副校长马剑:
我们的学生去参观学习过,当时可能就是去研学旅游。五千年文博园首先是一个有形的物质载体,用这样一个复古的建筑、微缩的景观来传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这样一个物质载体在今天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有时间能到这样一个地方看一看,通过文博园来了解我们的历史,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国家来说是血脉,不应该被忘记。”
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校长孙波:
几年前我曾经去过五千年文博园,整个园区规模非常浩大,应该说非常震撼,应该是值得去看看去走走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浓缩在一个景区里面,特别对于教育者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教材。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古迹,许多流传百世的历史文物和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时间和空间很有限,但是在我们安徽省内就有这样一个五千年文博园,尤其对于省内来说,是一笔非常可贵的教育财富。
我们现在提倡传统教育,传统就是根,提倡创新,而创新的根基也在于根,根要扎得深,创新才能更持久和稳健,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从沪渝高速太湖出口下高速,往前行驶m即可到达五千年文博园景区游客集散中心。
五千年,
是一条看不见起点的时光轴线,
五千年,
是一曲唱不到休止的光阴颂歌。
五千年的故事,
五千年沉浮,
如果全部装进一座园林,
那便是沉淀于安徽省太湖县的五千年文博园,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来源:市场星报记者雷强刘海泉张亚琴于彩丽
编辑:涓涓
每天给你呈现一个新鲜的安徽!
市场星报新媒体中心诚意出品
24小时新闻热线-626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