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一个时代的探索,更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今天,小陇给大家介绍陇南的十大“绝活”,这些传统绝技,不仅有精湛的技术,更有文化与内涵,希望通过对这些“绝活”的了解,让大家更好地认识陇南,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十、宕昌旋活
绝活点评:千磨万旋一绝活宕昌县旋活制作历史悠久,因宕昌县竹院乡刘家院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瓷器及其他生活日用物品难以买到,所以心灵手巧的当地群众就想到用木头来制作日常生活用品,此即宕昌旋活产生的渊源。因“旋活”用起来实惠也方便,所以在当地极为流行。
制作旋活的步骤有:选料、阴干、分段、旋制,最后抛光打磨。
旋活的制作主要由原始的家传旋活车子制作,无现代仪器测量,全靠技艺师傅的眼光和感觉制作出精美细致的工艺品,做工精细。旋活常用的木材有紫檀、黄龙梨、鸡翅木、铁力木、龙梨木、黄杨木、椴木、枇杷木等,在竹院当地常用的有椴木、秋木、核桃木等。
新中国成立前旋活制品主要是家庭日常生活器皿,如酒杯、捣蒜盒子、碗、勺子等。现在还有用来做家庭装饰品,如花瓶、笔筒等。
旋活制品造型新颖、奇特,重自然美不重人工雕饰,既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经济收藏价值。旋活制品以其良好的实用性和古朴精巧的观赏性,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尤其让外地游客赞不绝口。
年11月,宕昌旋活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沈满生。
九、徽县瓦当烧制
绝活点评:千年烧制一瓦当
徽县瓦当烧制可以追溯到汉代,这从徽县文化馆收藏的汉代瓦当就可以得到证实。
徽县有着丰富的黏土资源,它是烧制瓦当的先决条件。制作徽县瓦当所需要的原材料有:木质描笔、竹桶描笔、小刀、瓦桶、瓦轮等。别看工具简单,但却能制作出泥塑十二生肖、透花脊、寿脊、龙脊等瓦当中的经典作品。
徽县烧制的瓦当耐风雨,而且美观大方,曾经是当地人民群众建房的首选材料,也为当地庙宇建设用料提供了方便。徽县瓦当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实际劳动创造的即美观又实用的生活生产用品。
年11月,徽县瓦当烧制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西和杠子面
绝活点评:千锤百炼一碗面
有人说:“西和人的一天是从一碗杠子面开始的。”几万人的小县城里却有着一百多家杠子面馆,从早上七点开始,各大小面馆的食客就已络绎不绝。
杠子面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且得当天制作,店主们每天早上4点就得和面。杠子面的原料选用特级面粉,面和得硬,揉面就得下大工夫。从和面到压面,每天早上,店主们都要忙活3个多小时。将面和好后分成小团,再次揉压至表面光滑,然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面食做法一般有擀、切、拉三个程序,而杠子面还有一道独有的工序——用杠子压。压面用的杠子是一根长约两米,直径十公分左右的木棍,表面笔直光滑。杠子一头固定在墙洞里,人骑在另一头来压,着力点是刚刚和好的面团,脚下也有一块专用的跳板。
用杠子压面是制作杠子面的重要工序,也是最费力的一环。成百上千次的反复揉压面团,厚厚的面团逐渐被压薄,只有经过如此反复用力下压才能使杠子面更加柔韧劲道。
在杠子的反复压力之下,面已变薄,但还达不到食用的要求,这时就要用相对小些的擀面杖,将面擀薄。擀面讲究技巧,擀四下,再将面拉回来,撒上干面继续擀,如此反复上百次方可切丝,下锅。将擀薄的面折叠成块,一刀一刀整齐切丝,劲道弹牙的杆子面方才成型。
年11月,西和杠子面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七、康县雍坝铸铧技术
绝活点评:浴火重生一铧犁
康县雍坝铸铧工艺始于明代,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相传很早以前,太上老君云游到此,他站在西汉水岸边,发现这里前山是凤凰抱蛋穴,后山是回龙穴,地势构成一个完整的八卦太极图,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变成一个老人在这里传授铸铧工艺,并托梦给村民,从此铸铧工艺便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铸铧工艺复杂精细,基本顺序分为备料、打铧模、铸铧、打磨四大环节。仅“打铧模”这一工序就分为:打铧模、打铧芯子、墨铧模,扣铧模、背铧模;铸铧更是整个铸造过程的核心,具体分为:坐炉、点火、进料、开沙窖、搬铧模、栽埋铧模、取火倒火、打刨兆口、出铧、捡铧等十道工序。雍坝铸的铧曾热销甘、陕、川三省二十七个县。
年11月,雍坝铸铧技术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武都栗玉砚制作
绝活点评:精雕细琢一方砚
栗玉砚得名于栗玉石,北宋著名画家、鉴赏家米芾在《砚史》中记载:"成州栗玉砚,理坚,色如栗,不甚着墨,为器甚佳。"
栗玉石纹理清晰,坚硬如玉,色泽温润,为制砚上品。栗玉砚的雕刻历史非常悠久。小小一方栗玉砚,既是文人雅士案头的必备工具,又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蕴含着陇南地域性文化。武都龙坝等地栗玉石贮藏量大、色泽好、硬度适中,质地上乘,为栗玉砚雕刻能代代相传奠定了基础。
宋初,栗玉砚造型简单、工艺比较粗糙。宋末,栗玉砚的造型设计、雕刻工艺有了明显的提高。元代,由于战乱不断,武都栗玉砚走入低谷。明清两代,栗玉砚的发展时断时续。如今武都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多以反映陇南民风民俗为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而且刀工细腻、简练,具有深远的意境美。
年武都栗玉砚列入省级非遗目录。目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刘淑霞、焦仁仁。
五、角弓咂杆酒酿造
绝活点评:千年古酿一罐酒
咂杆酒也称为“罐罐酒”,用青稞、高粱、燕麦、小麦、包谷等粮食,加入当地山泉水一起煮熟后拌入酒曲而成。煮好的酒醅发酵后不淋出酒,而是将“酒醅子”装缸密封数月,饮用时挖出酒醅子装入陶罐,置火塘煨煮,将“咂杆”(竹管或铜管)插入罐中吸取,解乏驱寒,提神健胃。
据史料记载,武都角弓咂杆酒始于唐代,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角弓咂杆酒的产地朝阳洞,曾出三佛(古称三仙),即唐代“坐仙”、宋代“立仙”、明代“睡仙”。朝阳洞树林下有两株千年古青杨,当地人称为“神树”,上栖仙鹤,并有清泉从山涧流出。当地人用此泉水酿造咂杆酒已有千年的历史。
咂杆酒盛在梨形陶罐里,陶罐大约十几厘米高,喝前煨在火边。陶罐上插一根细长的小竹节筒,即“咂杆”,罐中不见酒水,只有满满一罐粮食颗粒,酒水都藏在粮食下面。
角弓咂杆酒酿制作于年被列入省级非遗目录,目前,省级代表传承人为徐兰兰、徐苟凤。
四、康县造纸术
绝活点评:出神入化一张纸
康县手工造纸术在清代初期传入康县境内,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直都是康北农村增收的主要渠道,据考证年——年,康县境内造纸经营者多达多户。手工造纸术主要工序包括皮料加工、草料加工、配料、制纸四大工序。
手工造纸的工序非常繁杂。首先,要对备好的原料进行分选和晾晒,保证原料的品质,然后把不同的原料分开用石灰水浸泡,洗涤,上蒸锅蒸煮。蒸煮的时间前后大约要三天左右,对蒸熟的原料要手工揉搓,剥去原料粗皮,捣烂。
再用碓磓捶打成牛皮一样的皮纸,把打好的皮纸折叠成饼状切成细丝后在碾子上反复碾压,用淘穰布包裹漂洗,按一定比例兑浆,打捞,计数,压榨,沥水揭取,上墙,烘干,撕扯,捆扎,剪齐等等,故有“造纸七十二道手,上墙还要吹一口”之说。
康县造纸术年6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武都木雕
绝活点评:千琢万雕一方木
中国的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有的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能工巧匠遍布各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武都木雕作品承袭明清木雕技艺,风格古雅、结构优美、题材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常见作品有:千手观音、寿星仙翁、雄狮猛虎、马踏飞燕等。这类作品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不仅有装饰、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功能,还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武都民间美术木雕,年列入省级非遗保护目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王和平、张守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苟树庆。
二、竹篮寨泥塑
绝活点评:手捏绝技一泥人竹篮寨位于成县抛沙镇强坝村。古时因产竹和出竹篮而得名,竹篮寨的泥塑制作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竹篮寨的泥塑达到鼎盛,当时全村40多户人几乎家家制作泥人。这些泥塑作品外形朴拙、色彩艳丽,作品主要有福、禄、寿娃及十二生肖的造型,具有民间传统特色。
竹篮寨的泥土有着特殊的性能,质地细腻且含油质,采来后掺入棉绒反复捣和,即成为制作泥塑最理想的泥料。脱胎出来的泥人,表面洁净光滑,曝晒不裂,水浸不烂,着色后光彩夺目,逗人喜爱。
成县竹篮寨泥塑年6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赵维国。
一、礼县井盐
绝活点评:沿袭古方一粒盐
产生于多年前的礼县井盐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该制作工艺在盐官地区被保存和流传,口传授受,具有独特性,与《天工开物》里面所记制作工艺十分相似。
井盐的制作工艺:首先,用水桶直接从盐井中将盐水提取出井,倾倒在滤盐土中,利用阳光暴晒,蒸发水分,提高盐土含盐量;再用盐水对盛入竹篓中的盐土进行浸泡,浇灌,滴漏,收集更高浓度的盐水;将淋滤出来的盐水添满一锅,用木柴煅烧,先用大火,使其锅开水沸,再改成小火,慢慢蒸发,再添加盐水,又改大火。如此反复,待锅中起泡,加进玉米面约一两,锅中水分蒸发,成泥沙状,继而盐分析出,如堆雪、白糖沉淀在锅中,最后用粗瓷碗捞盛放入桶中储存。
盐官井盐制作工艺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一、历史悠久,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被人们掌握,盐为秦的壮大奠定了战略基础,成就了数百年之后秦始皇一统六国的伟大基业。二、制作工艺独特,与《天工开物》中记载不尽相同。三、盐井的制作工艺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反映了历史的融合与变迁。四、盐是盐官商业重镇形成的客观因素,在采盐鼎盛时期,盐官三百多户人家,家家有制盐作坊,户户从事盐业生产。五、盐与盐井现在已经升华为当地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精神象征。盐婆婆、盐爷爷现在被塑成神像,香火供奉,为人们祈福,保一方平安。
礼县井盐制作技术年6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陈安太、张永财。
(整理/记者张霞)
监制:尚学英责编:杨丽君
编辑:张霞校审:李董
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朋友喜欢和了解陇南,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更好的素材,请联系我们……
E-Mail:lnfbwx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云南专业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