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曝光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作者:胡静
朗诵:李媛媛
配乐:胡前贵
年前,在永兴还叫马桑坪的时候,在如今长满茶树的丘陵地带,长满的是参天古树,其中最多最繁盛的马桑树,就变成了这片水土的名字。那时,永兴的土地上,还没有茶的迹印。湄潭最古老的茶树还孤独、顽强地生长在某座不知名的深山之中。永兴老茶馆
明万历初期,马桑坪因为地势开阔、平坦,加上地处枢纽,被选中成为集市,取吉庆、发达之意改名为永兴后,四川、江西、两湖、两广等地商贾纷纷到此经商、安家落户。也是从此时起,茶馆成了永兴青石板铺就的一街八巷里,开办得最多最持久的商铺,它们因为深藏着茶的气息而变得幽深厚重。
到了明清晚期,永兴的茶香浓郁得随便找一个泡茶的老茶罐,单用清水就可冲泡出醇厚的茶香。在这阵浓郁的茶香里,镇上的富裕人家开始划出一小片土地种茶,逐渐形成小有规模的茶园。茶香开始润物细无声地浸润这片土地,一片一片的嫩芽在沸水里千回百转后散发出的甘醇气息,一丝一丝地浸淫着山川景物,一缕一缕地慰藉着艰苦而悠长的岁月。湄潭永兴浙大西迁旧址一九四零年的夏天,浙江大学穿越战乱,一大批教授和学生赤衣芒鞋,流亡来到这里办学后,茶香如同佛前的檀香,抚慰了这群饱受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在那些困苦的日子里,永兴的茶馆成了教师和学生们休憩、看书的地方,一个铜板就可以让他们在这里面呆上一整天。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年轻的容颜至今仍然生动地刻在发黄的窗棂上。茶掀起了浙大人内心暗种的深情,他们建立的“湄江吟社”单是赋湄潭茶的诗就近百首。茶在滋养了这群浙大师生的同时,自身也借着这缕生机万千的南风,踏上了新的途程。那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距离永兴二十公里的县城应运建立,浙大人会同茶场工作人员,采用浙江龙井工艺试制的湄江茶,为永兴茶海的途程写上了深重的一笔,也给50年代初兴建永兴茶场,埋下了深远的伏笔。年,浙大研究生“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走进湄潭,探访位于湄潭永兴的浙大西迁旧址是机遇,也是地理使然,平缓起伏的低山丘陵,湿润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让这片土地差点成了遵义地区谷物示范农场所在地,因为四周水源缺乏,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只能建茶园而作罢。于是,一九五四年的那个春天,成片种植茶园真正开始。短短两年,就开垦了六千余亩。六、七十年代的永兴人,忘不了的是茶加诸于他们身上的酸甜苦辣,那些头顶黎明、脚踩露水的清晨,那些因为饥饿而不得不丢弃自尊去偷茶的雨季……多年以后,茶场的机具和设施因为闲置而锈蚀,昔日的采茶工人斑驳的面目被年轻的容颜替代,他们在抱怨时代和命运乖舛的同时,却又暗暗感激着大自然的馈赠,感激着茶海用博大的胸怀容纳和滋养了他们。年轮进入九十年代末,种茶、制茶的风气如同春风一样吹遍神州大地后,永兴人已然深深明白,自己的命运与茶紧密相连。他们投入前所未有的热情,在这片土地上开垦种茶,仅仅十余年,茶场就从六千亩逐渐扩建至三万亩,简陋的茶园变成名扬天下的中国西部茶海。此时,永兴的路也从最先的羊肠小道变成国道,再变成由西南向东贯穿镇域,日行千里的杭瑞高速。高速公路如同锋利的利刃,笔直地划开了通向茶海的途程。大道两旁起伏的丘陵里,那些在蓝天下下仍然一叶一叶静静生长的嫩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茶城文艺范儿,不一样的范儿!
各位朋友
“微美湄潭”专栏《茶城文艺范儿》
刊登湄潭元素的诗词、散文、短篇小说
绘画、摄影、音乐等作品
展现文艺魅力,推广茶乡文化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