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对繁复华贵的事物保持着最热忱的猎奇心,试图去窥探所谓上层人士的生活,并孜孜不倦地朝这个方向靠近。
以便
自己在人群中看起来更优雅
我们热衷奢侈品,奢华酒店、顶级火机、手工雪茄,即便我们很少有机会去亲身体验这背后的神韵,但至少照猫画虎得到些许皮毛。
不过在我们欣赏这些事物,为其承载的文化、技艺钦佩有加时,却不得不承认,无论是都彭还是哈瓦那,超五星酒店还是包厢头等舱,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经历,我们依旧难以轻车熟路地去驾驭这些“奢侈品”,偶尔看书看图过过瘾、尝尝鲜可以,但若是把它们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还有些距离。
难道
必须把这些所谓的奢侈品硬塞进生活,
才算懂得生活?
▼
当然不是。柴米油盐酱醋的平凡生活中,有着无数让我们出乎意料的东西,只是它们太平凡,以致你和我选择了视而不见,就像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那双筷子。
仅凭中国的历史与智慧,无需国画、织锦这些听出老茧的东西来撑场面,随意挑一样生活中的器物,细数也是千年的历史。我们今天就聊聊这双司空见惯的筷子,要知道它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绝对可以与任何西方餐桌上的的舶来品分庭抗礼。
譬如每一个吃货挂在嘴边的话:民以食为天。就来自于筷子的设计。
从易学上说,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筷头为圆,筷柄为方,代表着天圆地方,其中圆形为乾卦,方形属坤卦,如此便是最好的乾坤卦象。而我们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这样吃的不就是“天”了?所以“民以食为天”便是由此而来。
我能想象到你的错愕:你说买衣服,换家具,甚至去品尝些更精致的菜肴我都明白,但是突然你告诉我筷子这东西有文化,我实在承受不来。再说了,无论是几毛钱一双的一次性筷子,还是昂贵的象牙筷、银筷,不就换了换材料,不都同样是夹夹菜,难道这玩意还分贵贱?
纵观地球文明,食器使用时间最长久的,便是中国,而西方人使用叉子作为餐具的时间不超过一千年,彻底普及开来的时间可能就三百年,也就是明末清初那会儿。
在早期,中国传统餐具并不只有大家所熟知的筷子,还有勺,两者并称为匕箸,目前可考的“匕”出土于河北磁山,距今余年,而现存最早的筷子是出土于殷墟(商晚期)的铜制筷子,当然,相信筷子不会一出现就是金属制造的,只是木质的难以保存下来,所以实际上筷子出现时间还要更早一些,我们的祖先居然在至少3、4千年前便开始优雅的进食了!
《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礼记》中也曾说:饭黍无以箸。都揭示了筷子在中国文化中漫长的使用历史。
之所以我国食器历史如此漫长的原因,与我们所处的形势以及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居住的环境没有东南亚那样暖和到四处疯长的水果,也没有沿海四处乱蹦的蠢鱼,更没有各种草原上的风吹草地见肉排,好不容易有点稻米,还异常的难伺候,不得不发明各种烹饪方式来照顾它,如果没有筷子,那用大鼎熬的一锅肉怎么弄出来?用手吗?还能添点肉味。
所以我们的祖先在有限制的条件里,去发现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然后再用最合适的方式去烹饪它,要不我们的菜为啥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配料?
为了把这些闹别扭的食物挑出来,吃下去,吃货祖先于是又发明了餐具,就为了稳准狠地在一盆菜中瞬间夹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用网上的一句话来说:我们的血统对食物充满了执着。
众所周知,中国是很讲究饮食文化与礼仪的,不论是在家里一家人吃顿饭,还是朋友宴请,甚至商业饭局,饮食承载了一定“抒情”的功能,这与中国“聚食制”的饮食特点是分不开的。大家围着饭桌,彼此夹菜,迎来送往,在这之中,筷子不仅仅是帮助进食的工具,也是更显另类的社交工具。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筷子作为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不会被各类士大夫忘记去约束一下,譬如右手拿筷,左手拿碗,似乎每个人童年都是这么被教育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是为什么。
其实在《礼记·内则》中便有了规定: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这就如同西餐讲究的左手叉右手刀一样,我们的食礼早在西周时期就确定了。尽管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解释原因,但不难猜测这和我们的吃饭习惯有关,古代甚至直到今天,中国人都是围坐在一起集体用餐,为了强调文明与秩序,相互之间吃饭的人不会触碰到,也为了不让坐在主位的老大不会看见一些左撇子的乱入,便开始这样明文来规范了。
如今筷子最经典的形象莫过于圆筷头方筷柄,也许我们觉得司空见惯,但是这其中凝结了无数设计构想,在最大化的满足实用性与功能性的同时,达到设计的最简洁。筷头是圆的,两个圆只要它们分别在圆周上随便找一点,都可以立刻形成一条直线,夹住东西后轻轻用力就可以了;而方的筷柄,则方便将筷子置于桌碗上,否则吃饭的时候一桌人都紧张的盯着筷子,看它啥时候会滑下来,那画面简直太美。
同时,平时我们用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筷子组合在一起变成为了一个太极,主动为阳,从动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便是两仪之象。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则太极不存。这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两根筷子又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又隐喻着阴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好了
再说下去维物君就可以开卦骗钱了
如同大多数器物一样,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与使用场景,筷子也有多种材质,当然一双最廉价的木筷也能满足我们绝大部分的需求,但有时候器物的美,不就正在于它那与众不同的百分之一吗?
木筷是最适合日常使用了,无论是鸡翅木、黑檀木,还是红木,舒适的手感搭配古朴的造型,加之木质材料良好的摩擦系数,总是能给饮食带来亮眼又细腻的体验。
金属筷子(铜啊,银啊,土豪金啊等等)当然是提升第一眼逼格的利器,如同西方银制餐具一样,不管品味如何,但至少体现你很有钱不是。同时,金属还比较容易清洗,就是有点重,比较考验手活。
象牙筷非常的轻滑,拿在手中有一种温润的质感,同时象牙白的颜色搭配上没有油盐重味的蔬菜,总有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不过正所谓:保护大象最有力的武器,是我们的人性
各类玉石制成的筷子,如墨玉、岫玉、蓝田玉等等,颜色与玉石关系很大,握在手中凉凉的,盛一碗青瓷白饭,持一双玉石箸筷,总有一种在凌霄殿参加宴会,即刻要羽化登仙的感觉。
除了这些,还有牛骨筷、湘妃竹筷、瓷筷等各式各样的筷子,许多也许至今我们都很少见过,不过建议各位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入手一双,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
最有趣的在于
尽管中日韩三国都以筷子作为主要的食具
但在设计上却又略有不同:
日本:木质筷子短而前端尖。由于日本经常食用寿司、鱼片等,所以需要利用筷子的尖口来分离鱼肉和鱼刺。韩国:金属筷子长度中等且扁平。以避免因长期食用泡菜与烤肉而使得筷子变质与变形。
中国:木质(竹制)筷子较长且前端偏圆。以便夹取各类式样的菜品,另外由于中国饮食礼仪的关系,较长的筷子也便与人们能够在较大的饭桌上夹取到远端的菜品。
▼
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去憧憬那些美好且奢华的事物,似乎距离总能产生别样的美感。诚然,这无可厚非,毕竟人生一世总得有些追求,不论是贵的、还是雅的,只要能带来更好的体验,便值得我们趋之若鹜。
但维物君也认为,在追逐的过程中,偶尔停留时,我们也同样可以试着去认真的观察我们的四周,真正的美并不仅仅只有那些外表光鲜华丽的品牌,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种种衣食住行中,总有许多凝结着无数智慧与思考的器物,却总因为太过常见,而被我们刻意的忽视,不自觉的贬低,我们的许多文化也因此一步步沦陷至斯。一碗一箸,其实有太多的历史值得我们去传承,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我们去雕琢。套用一句初中作文经典语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无论在什么领域,最难的或许不是巧夺天工的外貌,而是在平地中激起惊雷,将最平常的事物,发展到极致。就如同筷子这般简单的食具,也同样蕴含了繁复源远的文化与内涵。
-下期预告-
在饮食中,你又能想象将一小块饭团,一小片生鱼肉做到极致是怎样的体验吗?这就是日料独有的魅力。它不仅只是让我们看起来觉得很健康,而是把有限的平凡食材纠结到死。一家好的日料,你看到的精致的食材背后,是包裹着大师们死磕了无数年的专注。
I
I
I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