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总发凉究竟是怎么回事?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见过很多就诊的病人说自己下肢发凉,感觉很不舒服,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年纪大点的认为自己是老寒腿,当然也有年轻人会有小腿及脚发凉的感觉,尤其是冬天可能会比较多见,其中女性多于男性。一方面是因为和天气变冷有关,有些人天生体质虚弱。另一方面是因为肌肉也能够产生热量,但是由于女性比男性肌肉含量少,不易产生热量。热量本来可以随着血液被输送到手脚,但是由于手脚处于肢体末端,在热量送达之前就冷却下来了,所以女性腿冷的发生率较男性多。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出现下肢发凉的原因有哪些?1.血管原因:
心脏疾病功能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贫血、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供血血管发生了阻塞或者血行不畅,如患肌机械性压迫、刺激到了邻近动脉血管;或存在斑块,肿块等对血管产生了管内管外的压迫。影响血量供应。
2.神经因素:
当神经因营养代谢、药物及中毒、血管炎、免疫、感染、肿瘤、遗传、外伤或机械压迫等原因出现异常时,致感觉发生异常。
3.内分泌性疾病:
基础代谢率降低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性疾病。
然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手脚容易冰冷、麻木,多是属于气血的毛病,因为气虚、血虚所造成的血液运行不畅、血液量不足,要补气补血。另外也是下焦虚寒、肾阳不足引起的临床表现。肾阳乃身体阳气之根本,肾阳不足,人体热量不足,所以会出现下肢发冷,甚至会出现全身发冷的情况。
临床常见疾病有哪些?1、关节炎(俗称老寒腿)
很多人对老寒腿并不陌生,但是到底什么是老寒腿,估计不少人并不清楚。“老”一方面指病程长,老病,另一方面指年纪一般不轻。“寒”一方面代表寒冷容易诱发,另一方代表腿部“发寒”,即患者感腿“凉”。目前医疗界对老寒腿的定义争论很大,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与天气有关的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腿部酸冷麻疼,统称为老寒腿。阴寒湿冷是最常见的诱因。老寒腿是一种“环境病”,一旦遇上诱发此病的气象环境,很容易复发。
2、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通常在中年或者中老年出现症状。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长期的发生内膜的改变,会出现动脉的闭塞,形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由于缺血,会表现为发凉、发麻、疼痛,后期还有可能出现坏死,导致截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一般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受病变进展的速度、侧支循环的多寡、个体的耐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症状一般由轻至重逐渐发展,但在动脉硬化闭塞症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时,可导致症状突然加重。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这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疲劳、酸痛,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复现,每次行走的距离、休息的时间一般较为固定;另外,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患者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容易发生。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多由轻微的肢端损伤诱发。
4、腰椎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椎管狭窄疾病除腰痛外,突出或者增生组织会压迫腰脊神经,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压迫交感神经,就会出现腿凉、腿疼、腿麻等症状。有些病人仅出现腿凉,不伴有腿痛、腰痛等症状,容易被忽视。这种病人的腿凉,往往是从里往外地凉,穿多厚的衣服都不管用。这种病人需要做腰部核磁共振,看到脊髓神经受压的情况即可确诊。腰椎椎管狭窄可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症状,易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早、中期症状相混淆,但该病的症状与体位明显相关,改变体位可使症状减轻或缓解,同时肢体动脉搏动正常,可资鉴别。
5、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腿部发凉,一般伴有麻木、疼痛等,严重的会有肌肉萎缩等症状。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很多,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原因,另外,酗酒、毒素、外伤、免疫性疾病、肝肾疾病、肿瘤等,都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感觉异常,引发腿凉症状。神经问题导致的腿凉,不论局部如何保暖,一般很难缓解。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反映在腿、脚上,往往有腿脚发凉、麻木的症状。脚凉有可能先于脚麻出现,有的是单侧,有的则左右都凉。如果再发展下去,脚部麻木、蚁走感等症状就会出现,成为“糖尿病足”。因此,中老年人如果出现难以缓解的腿脚发凉症状,要注意查一下血糖。
6、脑卒中后偏瘫
脑血管病后大部分人经过积极治疗会遗留一侧肢体瘫痪,瘫痪侧肢体早期因长时间活动减少,会引起血液循环减弱,出现肢体发凉,长时间不动,则会出现下肢血栓,进一步影响运动功能。
如何治疗怎样预防治疗方法肢体发凉必须明确其原因,再选择治疗方法。对于血管动脉硬化的,需要根据血管阻塞的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对症处理。对于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需控制血糖。对于基础代谢率偏低的患者,应该避免久坐、久站,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对于虚寒体质的人,可以采用汤药温补,或食疗改善体质,如食用羊肉,生姜等,少吃寒凉性的食物或水果。另外,穿着上要注意腰腿部的保暖,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脚等。
怎样预防1、泡脚、中药熏洗治疗。配备一些促进血液循环的中药:如红花、艾叶等。用这些中药煎熬呈中药水,然后进行中药进行泡脚,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2、避免久坐:时间站立或者坐着,下肢静脉回流受限,就会出现下肢肿胀体温下降的情况。建议减少站着或者坐着肢体下垂的时间,坐1个小时起来活动活动,促进机体的代谢和能量,同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3、注意保暖:注意保暖是简便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是老寒腿防治的重点。气温骤降的时候一定要添加衣物,尤其下肢膝关节的保护。房间里要保持温暖、干燥,被褥不要太潮湿。夏天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
4、食物御寒:在冬天,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建议患者可以吃一些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韭菜等一些热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建议不要食用,因为会加重自身病情。同时建议患者可以在中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来调理身体。”
5、有条件的可选用理疗,效果可靠,副作用小。
6、适度的体育锻炼可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贵在持之以恒。经常做踝关节屈伸的功能锻炼,可以显著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另外可以补充钙质,适度运动,多晒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有助于促进机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