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由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且自成体系。无论是笨拙神秘的商周家具、浪漫神奇的矮型家具(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抑或是婉雅秀逸的渐高家具(魏晋南北朝时期)、华丽润妍的高低家具(隋唐五代时期)、简洁隽秀的高型家具(宋元时期)。还是古雅精美的明式家具、雍容华贵的清式家具……都以其富有美感的永恒魅力吸引着中外万千人士的钟爱和追求。
尤其是明清家具,将我国古代家具推上了鼎盛时期,其品种之多、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受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制作技巧等不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传统家具走着与西方家具迥然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工艺精湛、不轻易装饰、耐人寻味的东方家具体系,在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东方艺术风格特点。
圈椅
是由交椅发展而来的。交椅的椅圈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就坐时,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后来逐浙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
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多把它称为“太师椅”。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通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下来。这样就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可谓新鲜别致。
黄花梨圈椅圈椅是明式家具典型的式样,椅圈自搭脑处顺延而下成扶手,背板呈。“S”形,饰以小浮雕,线条流畅、木色自然,具有浓厚的明式特征,是实用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鹿角椅椅为圈椅式,椅背用一只鹿的全角制成,角根连于鹿的头盖骨上。角上的枝叉恰巧代替圈椅的鹅脖和镰柄棍。后背用两支鹿角作支架,当中镶板,此椅将鹿角的自然形态与椅子的造型及使用功能巧妙地相结合,显示出匠师大胆创新的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才能,成为清代特有的家具品种。
交椅交椅最早产生于唐代,由胡床演变而来,在五代时逐渐发展壮大,并大量出现在宋代。宋代时交椅有多种,如金交椅、银交椅等。在宋代,交椅是一种比较高贵的椅子,一般的人家是没有的,只有仕宦大家或有名望的人才有资格置备交椅。交椅主要是户外或厅堂中的临时陈设,它的特点是有轻巧的扶手,背板依照人的脊背作出曲线,座面是丝绳纺织的,颇为轻便舒适。其前后两腿交叉,交界点作轴,可以折合,上面安一固定圈儿,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由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因其两腿交叉的特点,遂称交椅。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都带着这种椅子,因此交椅同时又被称为“行椅”和“猎椅”,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明代交椅有花梨木制的,有錾花铜饰件的,有黑光漆边框的,背板浮雕云龙和五岳形,足柱及扶手皆有很夸张的云龙花牙子。清代宫中的习惯,交椅只是放在厅堂中摆摆样子,所以没有什么变化。
如意云头纹交椅椅背板微曲,雕如意云头纹。后腿弯转处,用双螭纹角牙填塞支撑。座面以条状的木块编成,下有踏床。各构件交接处及踏床面均用华丽的铜质饰件加固,两腿交叉可折叠。
黄花梨镶铜交椅交椅是帝王贵族们的用具.是身份的象征,所以我国也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暗指某人是最为重要的角色。此交椅仅以几根必要的线形构成,并无一多余部件,造型简练;黄花梨木质地,上包镶铜片,新颖别致;扶手出头与脚踏花纹的雕饰、靠背板镶边装饰和雕刻图案的运用,则为造型粗犷豪爽的交椅平添几许风情。
玫瑰椅玫瑰椅在宋代名画中曾有所见,明代更为常见,是一种造型别致的椅子。它的椅背通常低于其他各式椅子,和扶手的高度相差无几。背靠窗台平设数椅,不致高出窗台;配合桌案陈设时,不高出桌沿,正是由于这种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并不十分实用的玫瑰椅颇为流行。玫瑰椅多用花梨木或鸡翅木制作,一般不用紫檀木。利用花梨木独具的色彩、纹理和椅子本身别致的造型巧妙结合,更令人赏心悦目。“玫瑰”二字,一般指很美的玉石。单就“瑰”字讲,一日“美石”,另一日“奇伟”,即珍贵的意思,《后汉书·班固传·西都赋》载:“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以“瑰”谓奇异之物。从风格、特点和造型来看,玫瑰椅的确独具匠心。这种椅子的四腿及靠背扶手全部采用圆形直材,确实较其他椅式新颖、别致,达到了珍奇、美丽的效果。用“玫瑰”二字称呼椅子,当是对这种家具的高度赞美。
藤面玫瑰椅此款玫瑰椅线条简约,靠背板镂空,椅面以藤为材料,造型独特之中又颇显沉稳。
黄花梨玫瑰椅此玫瑰椅造型奇珍,样式新颖别致,靠背板雕以云纹、卷草纹图案,镶边装饰颇为独特,工艺精湛。
官帽椅
官帽椅分为南官幅椅和四出头武官帽椅两种。南官帽椅从造型上看,不如四出头式大方,但南官帽椅在装饰手法上比较容易发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装饰椅背及扶手;用材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它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做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横梁压在立柱上。“S”形椅背多采用边框镶板做法,中分数格,或镂雕一透孔如意云头,或浮雕一组简单图案,美观而大方。通常成堂或成对陈设使用,很少单支。
四出头武官帽椅I即椅背搭脑和扶手的前拐角处不是做成软圆角,而是搭脑和扶手的横梁通过立柱后,又微向后方和两侧弯曲,形成一条自然而流畅的曲线。尽头磨成圆头.给人以柔润、圆滑的感觉o这种四出头式椅,大多用黄花梨木制成。背板多为“S”卧形.且多用一块整板制成。朴素大方的造型和清晰美丽的纹理色彩,形成俊逸高洁的风格和特点o明清两代均有官帽椅,但制作上有所不向主要表现在搭脑、靠背及扶手的区别。清代官帽椅的搭脑多用罗锅枨形或花形,靠背、扶手大多有花饰,与明代简洁朴素的风格截然不同。
红酸枝高靠背南管帽椅此款南管帽椅形成优美,结构刘畅自如。特别是搭脑、扶手、脚踏枨进行了独到的美学设计,端庄和谐。棕线落槽,暗花浮动。
四出头官帽椅四出头官帽椅在明式家具中较为常见,背板在制成曲线的同时采用攒框板的做法,边上设雕花牙子,下设光脚,与整体的简洁通透协调一致。底部前枨加宽形成脚踏,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
宝椅
宝椅是一种体形较大的椅子。宫廷中称之为“宝座”。多陈设在各宫殿的正殿明间,为皇帝和后妃们所专用。有时也放在配殿或客厅陈设,一般仍放在室内中心或显著位置。这类大椅很少成对,都是单独陈设。宝椅的造型、结构和罗汉床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体较罗汉床小些。有人说它是由床演变而来的,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宝座大多以紫檀制作,取材厚重,造型庄重,雕饰精巧,为使用者增添威严之感。清式宝座的特点是尺寸大,结构复杂,用料规范,做工精细,装饰瑰丽。宝座上下内外,或浮雕,或透雕各种吉祥纹饰,显现出皇家的尊贵和豪华气派。
金漆龙纹宝座在紫禁城内至尊的“金銮宝殿”太和殿内的中央,金柱之间,高台之上,安设着象征统御万民、无上权威的皇帝宝座一一雕龙髹金大椅。宝座通体髹金漆,五屏式座围,靠背三扇,左右扶手各一扇,五扇的高度从背部中央到两侧扶手依次递减。靠背及扶手上的屏帽均透雕龙纹,靠背搭脑中问高两侧低,两端作出垂云纹翘头。龙椅周身雕龙髹金,在装饰上神圣化。宝座上部采用圈椅式椅背,下部承托以宽阔的。须弥座”式椅座和脚踏,设计均采用最尊贵的形式。十三条金龙分布盘绕于椅背上,其余各部位又雕火珠纹、云纹、卷草纹等,通体罩金箔并镶红蓝宝石作装饰,极显其尊贵。三扇背屏上安有横枨,分三段嵌装绦环板,上段及中段雕饰云纹和龙纹,下段锼出壶门亮脚。座面嵌装硬板,座面下束腰上铲地浮雕结子花。束腰上下有莲纹托腮,洼堂肚牙子上满地浮雕睚呲纹,四条腿作鼓腿膨牙状,足端雕外翻的狮足,足下踩有厚硕的须弥底座,显得端庄稳重。
紫檀龙纹宝座宝座整体选用名贵紫檀木制成,三屏风式座围,边框雕回纹,并在回纹之上满雕细线。靠背以及两侧扶手边框,都雕刻着在清代中期非常流行的拐子纹饰;在宝座座背和扶手的中心位置还浮雕有龙形花纹,腿足甚为厚拙,足下踩托泥。
靠背椅靠背椅的造型特点是有靠背无扶手,并且靠背搭脑不出头。靠背有不同形式,也有称其为“一统碑式”椅子的。这种椅子体形较官帽椅略小,椅背上横梁两头与官帽椅的形式相似。也分两种形式:一种做成软圆角;一种是横梁长出两柱,又微向上翘,犹如挑灯的灯竿,因而又有“灯挂椅”之称。在用材和装饰上,硬木、杂木、彩漆描金、填漆描金、各色素漆和攒竹等做法皆有之,特点是轻巧灵活、使用方便。
红木高靠背椅这组类似“一统碑式”的靠背椅,雕刻精细,背板玲珑清秀,束腰下的花板雕刻更为细致,椅腿制成舒展的三弯腿,足部狮爪,应是清式风格受西方风格影响的作品,一组四件,此为其中两件。
清乾隆紫檀有束腰云龙纹扶手椅清代宫廷造办处制作,三屏风式,紫檀满彻,有束腰,造型凝练,格调庄重文雅,尺码宽大,乘坐舒适。靠背搭脑向上凸起,背板攒框装雕云龙海水纹芯板。攒拐子纹扶手,上框拱起,末端出头微向外撇,并饰以阴线回纹。直足加管脚枨,牙板铲地浮雕宝珠纹,装透雕螭龙拐子纹坠角。椅子四面有工,比例完美,做工精良,所有部件圆角相接,边缘起线浑圆挺拔,雕饰图案饱满生动,颇具皇家威严。
早期的“凳”“凳”字,最早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坐具凳子,而是专指蹬具。把无靠背坐具称为凳子,是后来的事了。《释名·释床帐》说“榻凳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蹬床也。”显然是一种借助上床的用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脚踏。脚踏,也称脚凳。关于脚凳,明代史书有很多记载。《鲁班经》一书中就介绍有各种脚凳。尤其《长物志》与《遵生八笺》二书中还介绍一种奇特的脚凳,与养生、健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当时备受推崇的健身家具。《长物志》说:“凳-以木制滚凳,长二尺.阔六寸,离如常式,中分一档,内口空,中车圆木二根,两头留轴转动,以脚踏轴,滚动往来。盖涌泉穴精气所生,以运动为妙。竹踏凳方面大者,亦可用。”
黄花梨无束腰长方凳此种直足直枨杌凳,宋代已定型,至明而更加成熟。腿足直落地面,无马蹄,断面外圆内方,侧脚显著,使人看到家具与大木梁架之间的关系。它用材粗硕,线脚简练,比例适当,显示出明代家具的神韵,在同类杌凳中是十分难得的一对。凳面原为细藤软屉,年市上发现时早已残破殆尽。北方藤工只能用较粗藤条重编软屉,屉下马鞍形双带乃得保存。过去北京鲁班馆家具店买到软屉破损的家具,必剔深边框内口,改成直带,安装木板贴席面的硬屉。虽经修理,实遭破坏。
杌凳杌凳是不带靠背的坐具。仅就杌凳而言,大体可分为方、圆两种形式,而以方凳种类最多。在各种形式的凳子中,又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类。有束腰的都用方料,一般不用圆料:无束腰的则方料、圆料都有。有束腰的可以做出曲腿,如鼓腿膨牙、三弯腿等:而无束腰的都用直腿。有束腰的足端都做出内翻或外翻马蹄,而无束腰的腿足不论是方还是圆,足端都不做任何装饰。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有影木心者,有各色硬木者,有木框漆心的,还有藤心、席心、大理石心等,用材和制作都很讲究。凳子又有长方式和长条式的。长方式常见,多以一板为面,四腿侧脚明显,俗称四劈八叉,只供一人使用。亦有板面较长,可坐二至三人的,则称“长条凳”或“板凳”;长条凳还有“春凳”,形如炕几,可容二人并坐,因坐面较宽,不坐时也可用以放器物。明清时期的圆凳,又称为圆杌,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均有。做法与方凳相同,直腿、曲腿都有。
明代圆凳一般束腰,凳面为圆形、梅花形或海棠形,下带圆环形托泥,托泥下有四足,也有六足、八足,使其更坚实牢固。做工细致,形制优美。清代时无束腰的都采用腿的顶端作榫,直接承托坐面的做法;有束腰则主要靠牙板和束腰承托坐面。它和方凳还有一点下同,方凳都用四足,而圆凳不受角的限制,最少可用三足,多者可用六足。
理石面鼓凳鼓凳是明清家具中较常见的造型,这只鼓凳光素的上下牙板做成对称的披肩式造型,椅面以理石板为材,六腿的壮实使人觉得既稳重又清秀。
鸡翅木拐子方凳此组方凳庄重典雅,四腿与凳面平齐,牙板和底枨采用两劈料做法,足部雕刻回纹,空灵的牙板格内加装拐子纹装饰,不但不繁,反而增添了几许华丽,加上难得的鸡翅木纹理,不失为古典家具中的上品。
未央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