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gar"_blank"一个针眼的手术如何让高龄患者恢复自由行走
腿痛,脚凉
走一段路就要休息
或许这不是因为“人老腿先老”
而是因为一种病症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近一周以来,吴爷爷等3名患者在我院接受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治疗。
我院血管外科王利新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外周斑块切除系统(TurboHawk)+涂药球囊(DCB)的技术组合,在不植入支架的情况下,为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最大程度地疏通了血管,清除了管腔内的垃圾,同时不留金属异物,可以长期保持血管通畅。
79岁的吴爷爷,腿脚疼痛8个多月。经友人介绍,求诊于我院血管外科王利新专家门诊。
吴爷爷
一开始是走路后觉得疼,后来不走路,脚趾也疼。
王利新教授为吴爷爷安排了详细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吴爷爷的症状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是指粥样硬化斑块在下肢动脉血管内壁上沉积、阻塞管腔,引起下肢血液供应不足出现症状,如下肢间歇性跛行、发凉、麻木和疼痛等。
该病症俗称脉管炎,在老年人(尤其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是引起老年人截肢甚至死亡的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吴爷爷已经出现了“间歇性跛行”的情况,他每走不到50米,就会因为腿疼要停下来休息一会,急需手术改善下肢供血不足。
针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什么样的手术方式更为适合呢?
看看专家怎么说
王利新
血管外科执行副主任、主任医师
1
腔内微创介入手术
一个针眼即可完成手术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可分为外科手术(如搭桥)和腔内微创手术。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很多患者无法接受;而微创手术仅需通过一个针眼就可完成手术,创伤小,大多数患者容易接受,也比较适合吴爷爷这样的高龄患者。
2
最优技术组合
体内无需植入支架
微创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之前以植入支架为主,术后容易再次发生管腔堵塞甚至支架断裂。我院实施的斑块旋切术加涂药球囊的技术组合,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国际最新技术,体内无需放支架,就可以彻底去除血管内的垃圾,恢复血流畅通,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降低血管再狭窄的几率。
这个“技术组合拳”
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但…有些难懂
经过王利新教授专业详细地对治疗方案解释后,吴爷爷及其家属放心了不少,同意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
今年4月,王利新教授带领血管外科团队为吴爷爷成功实施了手术。术中通过TurboHawk(外周斑块切除系统+DCB(涂药球囊)的技术组合,为吴爷爷彻底清除了血管斑块。
▲王利新教授(中间)带领血管外科团队开展手术
术后,吴爷爷恢复良好,第二天就行走自如,顺利出院了。
吴爷爷
谢谢王利新教授!医院血管外科专家团队!没想到我还可以恢复行走的自由,这感觉太好了!
我院血管外科团队
成功实施多例高难度手术
自去年符伟国名医工作室成立以来,我院血管外科在符伟国教授的指导下,在王利新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已成功实施了多例难度极高的疑难杂症手术,如极度扭曲的巨大腹主动脉瘤、颈动脉全堵病变和下肢长段慢性闭塞等,其中多项术式填补了厦门地区治疗技术的空白。
“一切为了病人”
我院血管外科专家团队
希望为更多的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让新技术造福更多的疑难重症患者
血管外科专家介绍
符伟国主任医师
特需门诊:5月23日上午
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夹层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学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大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血管学会会员、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会员。
针对中国人“主动脉夹层”发病率高于西方,病情凶险,传统手术治疗创伤大,死亡率、并发症率高的特点,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腔内微创治疗”,将手术死亡率从15-45%降至1.3%,截瘫率由25%降至0.8%,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创建了国内“腔内血管外科中心”,将该项新技术推广至全国37座城市的81医院,积极推动了主动脉腔内治疗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完成了全球最大样本(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全国最大样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例);在腔内微创取得许多创新性成果。
王利新主任医师
特需门诊:每周二下午
专家门诊:每周四上午
血管外科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院血管外科执行副主任。IUA中国静脉非血栓性疾病分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青委副主委;中国医疗器械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秘书长;医院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健康促进会静脉疾病学组副组长;西南智库特约研究员;ISVS国际脉管学会委员;上海市第二届卫生青联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青委副主委。
主要从事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和下肢深静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PC1蛋白在主动脉夹层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擅长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的微创修复和传统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夹层的腔内微创治疗和传统手术治疗;肾动脉狭窄微创治疗和旁路手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微创治疗、下肢旁路手术;下肢动脉栓塞的微创和传统手术治疗;四肢动脉瘤的腔内微创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和狭窄的腔内微创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腔内微创和传统手术治疗;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微创处理;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腔内微创;包括脾动脉瘤、肾动脉瘤、肝动脉瘤等内脏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械血栓清除术;肺梗的救治;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微创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腔内微创治疗;下肢动静脉瘘的微创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激光和射频等微创治疗以及传统剥脱手术;深部血管瘤和浅表血管瘤的微创和手术治疗;血透通路的建立和维护;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处理;血管外伤的救治。
卢伟锋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和博士毕业于医院血管外科。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主动脉夹层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管及腔内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透通路学组委员和糖尿病足分会青年委员,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临床外科工作10余年,以微创技术为特点,结合传统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和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缺血肢体微循环重构与血流灌注变化的研究”获得年度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被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评为“厦门市首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被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厦门市卫生局评为“第三届厦门市十佳青年医生”。曾获“福建省临床医师技能竞赛”外科个人二等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资助计划-重点项目。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第一作者),参与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明5项,参与血管外科专著的编写工作7项。
个人专长: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微创和综合治疗。
门诊预约方式:
1.“美丽厦门智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