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师丨周围血管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一)病因和病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好发于男性青壮年。

1.病因   

(1)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   

(2)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

2.病理   

本病的病理进展过程有如下特征:   

(1)通常起始于动脉,然后可累及静脉,一般由远端向近端进展。   

(2)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的血管比较正常。   

(3)活动期为血管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有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管腔被血栓堵塞。   

(4)后期,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有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动脉周围有广泛纤维组织形成,常包埋静脉和神经。   

(5)虽然有侧支循环逐渐建立,但不足以代偿,因而神经、肌和骨骼等均可出现缺血性改变。静脉受累时的病理变化与动脉大体相同   

(二)临床表现和分期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

主要临床表现:

①患肢怕冷,皮肤温度降低;

②皮肤色泽苍白,或发绀;

③感觉异常;

④患肢疼痛,早期起因于血管壁炎症及邻近的末梢神经受到刺激,以后因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间歇性跛行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⑤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组织营养障碍改变;

⑥患肢的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⑦患肢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出现反复发生的游走性浅静脉炎;

⑧患肢末端严重缺血,产生干性坏疽,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临床上按肢体缺血程度,可分为3期:

1.局部缺血期

2.营养障碍期

3.坏死期   

也有人临床上分为4期:

Ⅰ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踝/肱指数≤0.9

Ⅱ期:活动后间歇性跛行

Ⅲ期:缺血性静息痛

Ⅳ期:干性坏疽,踝/肱指数≤0.3   

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雷诺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糖尿病性坏疽进行鉴别。

作以下检查可明确血管闭塞部位性质和程度:

1.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患肢平卧,下肢抬高45°,3分钟后观察足部皮肤皮色改变,然后下肢下垂再观察变化。阳性为血供不足。

2.解张试验:作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然后在下肢同一位置,对比阻滞前后的温度变化。阻滞麻醉后皮肤温度升高愈明显,动脉痉挛因素所占比重愈高。如果没有明显改变,说明病变动脉已处于严重狭窄或已完全闭塞。

3.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病变部位和缺血严重程度。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可显示动脉的形态、直径和流速等。

4.动脉造影:可以明确患肢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5.肢体血流图:血流波形平坦或消失,表示血流量明显减少,动脉狭窄严重。

说明:文中文末广告由腾讯配送,内容与本号无关,但您的每次点击都会给平台带来一点微薄收益,能促使我们继续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仅致以诚挚的感谢,祝阅读愉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xiaode.com/jcmys/19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