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做漆,逐步推进,一点点接近理想的样

卢坚是我们的前同事,年到年在HOMELAND工作。

听同事提起卢坚的时候,他已经在做漆,从年成立工作室到现在也有5年了。前几个月,我们打车穿过福州到半拆半建的新店,去他的工作室拜访。没到之前卢坚就一直强调,他的工作室“东西比较多,不那么有情调。”

到了之后,眼前所见的这栋小楼,的确是一个真真正正用来干活的工坊,入门庭院一楼摆着底胚、工具和正在进行中的漆器,见了客人,工作室的伙伴招呼几句便又埋头继续手上的活计。一楼到三楼分别履行着漆器从研发设计、制作、展示、销售的不同阶段的功能,一楼做漆,二楼展示空间,三楼是办公室,用来喝茶接洽以及前期的产品研发设计。

卢坚家就住附近小区,平时父母也来帮忙做点事情,妻子带着小孩进进出出的。在这栋楼里,相较于做艺术,大漆对他们来说更是一份营生。

撰文/卢坚

我们的工作室叫“漆盼”,创办于年。

之前也有别的名字,年开始就确定为“漆盼”。

漆盼也是期盼,它包含着我们对漆艺的,对自身工作的期盼。此外,英文的“pain”是痛苦的意思,做漆里包含着痛苦,这种痛苦是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必要条件。日本的japan里的“pan”,和福州话里漆的音有点类似。

Ξ

非大众概念中的匠人

工作室里有三个人,周金、方玉妹、卢坚。

卢坚就是我。

我们分工很明确也很合理,周金和方玉妹全部时间都在做漆,套路清晰、熟练。绝大多数工序都在工作室完成,但有一些器物的环节,比如漆胚,是外包给同行做,最后拿到这里做面漆工艺。

方玉妹是仙游人,有十几年的漆画经验,不爱说话,可以专注工作一整天,下班后会跟附近认识的邻居去跳广场舞,或者捯饬一下门口巴掌大的菜地。

周金是闽侯人,毕业于鼓浪屿的厦工艺,虽是科班出生,从石膏塑形、木工、漆胚到面漆工艺,也是啥活都干,去年冬天忙的时候,他主动加班,一天打磨十个小时。

我因为还有其它杂事,偶尔做漆。不做漆的时候,我也在处理跟工作室相关的事务,比如看书,学习绘画和软件,研究漆艺的肌理、造型,设计建模,打手稿,搬砖,拍照处理,接待友人,卖漆器,发呆等。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很多朋友都会问我,你自己做不做漆。他们想象中的漆艺人是:工作室的创办人自己也是匠人,每天做手工,话不多,很少发朋友圈,不太会聊天,忙的时候天地独我一人。我不是大家概念中的匠人,我是漆艺人,我们团队三个人,彼此配搭,缺一不可。

第一次接触大漆,是年,我在《HOMELAND家园》杂志(后文简称“家园”)工作期间,一次去华侨新村采访,逛到宣和苑,看到里面有一个朱红漆盘,彼时对大漆感受并不强烈,只知道它是福州传统工艺之一,因为那几年,我和许多人一样,比较喜欢有设计感的工业产品。

我对福州这个城市的热爱,那种生活踏实感,喝茶的习惯,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就是在“家园”工作时建立的。

Ξ

学漆,漆是自由的

做漆的缘起,也离不开当时采访认识的艺术家邱启敬。到年他跨界创作了一批大漆茶盘,很有雕塑的流动感,融合了传统图像、漆艺语言和当代设计感,令人赞叹。我还看到了整套的西汉马王堆出土的漆器画册,为着古人的工艺水准、古代漆器美学而感动不已。后来又结识了老一辈的匠人,那之后虽然没有立刻转向漆艺行业,但一直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xiaode.com/jcmyy/17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