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人由于活动量少,营养不平衡,因此患高脂血症者逐年增加。血脂乃血浆或血清中脂类的统称,包括许多脂溶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酸等。血中脂类含量超过正常值称为高脂血症。由于血浆脂质为脂溶性,在血液中须与蛋白质结合,成为水溶性复合物才能运转到全身,它与动脉粥样性硬化、糖尿病、脂肪肝、肾病等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中有重要地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高脂血症与肥胖有关,《灵枢·逆顺肥瘦》云:“广肩、广腋、广项、多脂、厚皮”,即指肥胖者,多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好坐好静,七情劳伤等因素所致。病机为素体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常,易致湿浊内生,化为痰浊阻遏经络;情志影响使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湿浊化痰蕴热,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致。另外嗜食肥甘、醇酒乳酪也会使湿从内生。本病属于浊阻、痰湿、肥胖、湿热等范畴。辨证以脾、肾、肝、心为主,有虚有实。以虚证或本虚标实多见,实证少见,主要见于青年人。治疗以健脾理湿为主要原则,以补通并用为主。

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因脂质多与血浆中蛋白结合,故又称高脂蛋白血症。本病或有肥胖、黄色瘤等临床特征,或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尤其是引发和加剧冠心病及脑血管疾病等。高脂血症属中医的“痰证”、“虚损”、“胸痹”、“眩晕”等范畴。高脂血症的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素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病理变化为素体脾虚,痰湿内盛,运化不利,致脂浊郁积。或阳盛之体,胃火索旺,恣食肥甘,致痰热壅积,化为脂浊。或痰积日久,入络成瘀,而使痰瘀滞留。或年高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痰浊,痰积血瘀,亦可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1.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同时参考放置4C冰箱过夜的血浆外观。2.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三酰甘油)水平超过正常高限。3.或有黄色瘤、动脉硬化证据等。遗传性者可有家族史。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灵魂,追求一病一方是不现实的,因此,临床当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1)脾虚湿阻型:症见形体肥胖,倦怠乏力,中脘痞满,腹胀纳呆,痰多,口中粘腻,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细缓。治以运脾化湿,药用苍术六君、苓桂术甘、五苓等加荷叶、藿香、佩兰等化裁。“脾统四脏”,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失健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此时以运脾为主,使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归于正化,痰浊瘀血自去,从根本上切断血脂升高的来源。

(2)肝郁脾虚型:症见头目眩晕,胸闷胁胀,情绪抑郁,健忘失眠,腹胀便溏,气短乏力,肢体麻木,舌质淡或黯,苔白腻,脉弦滑。治以疏肝健脾,药用逍遥散化裁。肝主疏泄,一方面可使脾胃升降有序,运化有度,另一方面胆汁的分泌排泄正常,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推动脾胃的运化。气机升降失常是导致高脂血症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的根本原因。“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疏肝调气,肝脾同治。

(3)气滞血瘀型:症见眩晕较剧或头痛剧烈,胸胁胀满,心胸闷痛或绞痛,便秘腹胀,食欲减退,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紫黯或见瘀斑,脉弦涩。治以理气活血,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百病皆生于气”,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使脏腑血气疏通流畅,不仅有利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同时对防止其兼变证的出现也大有裨益。

(4)气虚血瘀型: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胸痛,手足麻木,皮肤干燥,毛发不荣,舌黯,脉细涩或沉涩。治以益气活血,药用黄芪、柴胡、葛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地龙、何首乌、枸杞子、海藻、水蛭等。血液循行于血脉中,由气推动,周流全身,所谓“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5)痰瘀交阻型:症见形体肥胖,身重乏力,头晕头胀,胸闷或痛,脘痞肢麻,舌胖紫或有瘀点,苔滑腻,脉弦滑。治以祛痰化瘀,药用柴胡疏肝散和导痰汤加减。痰瘀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产物,痰瘀同源,痰乃血体,血借痰凝于血脉。故单纯化痰多不为功,血不行则痰不运,非借血药难达病所,正如叶天士说:“痰凝血瘀病,以通络之法祛瘀化痰为治”,又如唐容川所言:“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

(6)肝肾阴虚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健忘,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补益肝肾,药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近年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高脂血症有家族史,有遗传因素,而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与遗传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肾虚会导致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所以治疗当补肾填精。

(7)脾虚瘀阻型:症见眩晕,头痛,失眠,肢麻,腰膝酸软,神疲,腹胀,纳呆,心悸,舌黯淡或有瘀斑或舌体胖大或舌边齿痕。治以运脾化瘀,调气活血,调脂护脉方,由苍术、黄芪、生蒲黄、丹参等组成。根据痰瘀同源及脾统四脏的观点,在痰浊久凝时用苍术能事半功倍,迅速起效;配黄芪能加强其健脾运,以利气血调和,调气以行血,故在方中为主药。

(8)胃腑实热型:症见形胖体实,大便秘结,消谷善饥,喜食厚味,口苦,口渴欲饮,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有力。治以通腑泄浊,药用大黄、何首乌、虎杖、决明子、枳实等。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不通,脂浊存于体内,食积不消,浊气不下,均可加重高脂血症。这与现代医学通过增加肠蠕动,促进肠内脂质的排泄,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而降低血脂的方法有异曲同功之妙

1.脾虚痰积治则:益气健脾,除湿化痰。方药: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2克白术IZ克扁豆12克山药12克半夏10克陈皮6克薏苡仁15克生山楂15克荷叶9克泽泻15克随症加减:若口腻口苦,苦转黄腻者,加茵陈15克、蒲公英15克,以清热化湿;肢体浮肿者,加猪苓15克、桂枝9克,以温运水湿,消除浮肿。2.胃热腑实治则:清胃泻热,通腑导滞。方药:三黄泻心汤加味。黄连3克黄芩9克大黄6克(后下)槟榔9克草决明15克莱菔子15克随症加减;热盛伤津、烦热口渴者,加生地15克、元参12克、麦冬12克,以养阴生津。3.痰瘀滞留治则:活血祛瘀,化痰降脂。方药:通瘀煎加减。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9克山楂15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蒲黄20克(包煎)三棱12克获术12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随症加减:冠心病之胸闷时痛者,加延胡索9克、郁金9克,以加强理气活血化瘀;头晕胀痛,血压偏高者,加天麻9克、钩藤15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下),以平肝熄风;中风后遗症者,加黄芪3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地龙9克,以益气活血通络;脂肪肝者,加片姜黄9克、茵陈15克、虎杖15克,以清肝活血理气。4.肝肾阴虚治则:滋补肝肾,养阴降脂。方药: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茯苓12克泽泻15克泽兰15克山楂15克桑寄生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首乌15克随症加减:头晕目花者,加菊花9克、石斛15克,以清肝明目;腰脊酸甚者,加杜仲9克、川断9克,以益肾壮腰;夜晚失眠者,加知母9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五味子6克,以清热滋肾,养肝宁心;五心烦热者,加丹皮12克、地骨皮12克、黄柏9克,以滋阴凉血清热。

 

血脂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物质,是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的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等。

高血脂是血脂增高的俗称,医学上血脂增高到一定程度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主要包括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增高,还有血液中类脂、胆固醇、磷脂、糖脂的总胆固醇增高。高脂血症是造成多脏器、多系统改变的综合性疾病,诱发因素包括基因、遗传、饮食、环境等。

高脂血症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一、检查诊断

关于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无统一方法。一般空腹做以下血脂四项检查(以下正常值医院现行标准):

总胆固醇(TC)5.2mmol/L

甘油三酯(TG)1.7mmol/L

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1.55mmol/L

低密度脂蛋白(LDL—C)3.37mmol/L

指标临床意义

01总胆固醇(TC)

增多: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胆总管阻塞、高血压(部分),以及摄入维生素A、维生素D、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减少: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贫血、败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病、严重感染、营养不良、肺结核和晚期癌症,以及摄入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肝素、维生素C等药物。

02甘油三酯(TG)

增高:见于家庭性高TG血病,家庭性混合型高脂血症;继发性疾病糖尿病、糖原累积症、甲状腺功能不足、肾病综合征、妊娠等;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等。单纯的高TG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只有伴以高TC、高LDL-c、低HDL-c时才有病理意义。

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肝功能严重低下,极易引发脂肪肝等症。

03高密度脂蛋白(HDL—C)

升高:是临床冠心病保护因子之一,并能防治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降低:预示着冠心病的出现。

04低密度脂蛋白(LDL—C)

增高: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LDL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肥胖症以及应用雄激素、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

  减低:LDL减低常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吸收不良、肝硬化,以及低脂饮食和运动等。

  

高危人群

据临床资料显示,以下这些人是高血脂的高危人群:

1有高血脂家族史者。

2中、老年人。

3体型肥胖者。

4长期高糖饮食者。

5绝经后妇女,长期吸烟,酗酒者,习惯于静坐的人。

6生活无规律、情绪易激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者。

7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

 

 二、临床表现

高血脂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严重程度不一,根据程度的不同,症状表现也不一样。

1轻度高血脂患者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感觉,一般是在体检时发现有高血脂的情况。

2中重度高血脂患者,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头痛、失眠健忘、胸闷、气短、心慌、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多数患者伴有肥胖、体重超重。

3若高血脂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外周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间歇性跛行等,并出现相应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角膜病变、眼底病变等。

  

并发症

血脂超过一定范围就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就会导致相应的并发症。

1发生在心脏,就会引发冠心病。

2发生在脑,就会出现缺血性脑中风。

3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

4若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

5发生在下肢,会影响下肢动脉血流,出现闭塞的时候,则引起下肢功能的障碍,甚至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此外,高血脂还可引发高血压、胆结石、胰腺炎、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首先需要去除或控制可能的病因、诱因及其他影响因素。(1)饮食调节:不吃动物脂肪和肥肉、动物脑、脊髓、内脏、蛋黄、鱼子、贝壳类食物等。食物中油脂不宜过多,选植物油为烹调油,常吃海鱼、虾、禽类的瘦肉,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取,忌食砂糖、水果糖、蜜糖等。(2)限盐增钾:限盐增钾是防治高脂血症的重要举措。食盐量以每日不超过5克为宜。(3)运动锻炼:通过适量运动,使体重减轻,有助于降低血脂。(4)戒烟,限酒。(5)控制影响血脂的其他疾病。(6)对于有高血脂病患者,尤其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或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危险人群,均应定期化验血脂,以期早防早治。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中尤以脾、肾为要,属中医“痰浊”、“血疲”、“湿阻”范畴。换一种说法,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肝、脾、肾三脏虚损;标实主要指痰浊和疲血。高脂来源于水谷,其化生、输布、代谢有赖于脏腑功能正常,但就其根本则在于脾胃运化功能。《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故若嗜食肥甘或素体脾虚,导致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形成病理性的痰湿脂浊。诚如李中梓所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张景岳亦谓:“人之多痰,悉由中虚使然。”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主津液,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肾虚则津液代谢失调,痰湿内生,凝聚为脂。《内经》云“年过四十而阴自半”,男子“七八而气衰,天癸竭,肾脏渐衰,气血渐亏”,女子“七七任脉虚,天癸竭,地道不通”。

人至中年,肾气渐衰,气血渐亏,无力推动气血正常运行而致血脉瘀滞,血中形成脂浊。

故常见中年后出现高脂血症,并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肝为刚脏,主疏泄,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的运行正常,气血调和,经脉通利。反之,由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气滞则水停,津液与血液运行失常,留而为痰为瘀,阻滞血脉。此外,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肝脾不调导致阴阳气血失和,痰浊内生,久则痰瘀互阻,阻滞血脉,形成高脂血症。高脂血症虽以脏腑功能失调为本,但痰浊瘀血乃为其标。痰疲是肝、脾、肾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是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输布全身,停而成饮,凝聚成痰,痰郁化热,日久伤及血脉,导致血行不畅,痰瘀同源,痰能致疲,疲能生痰,痰浊疲血在脉道中互相搏结,日久凝结于脉道壁上,使脉道损害,血流瘀阻而产生相应的病症。

咨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uxiaode.com/jcmjj/191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