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部发冷、疼痛自以为没事,熬一熬到最后居然险些截肢对这次就医经历老李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老李今年68岁,回想起刚退休那会,他经常跟朋友出去踏青、旅游。可最近半年,他总感觉左腿怕冷,走个几十米还会酸痛不适,不得不停下来休息,根本出不了远门。
前一阵,他不小心把左脚脚趾擦破了,没想到快一个月了还没长好,破溃的地方疼得每晚都睡不着觉,医院就诊。考虑为长期糖尿病导致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继而形成的严重糖尿病足,医生立即给予消炎等对症处理,然而情况非但没好转,左脚脚趾逐渐发黑。“需要截肢!”医生说。
“截肢?那我以后还怎么出门?”老李满脸愁容。得知常州一院血管外科已为众多严重糖尿病足患者带来福音,家人立即陪同前往就诊。
结合老李的症状,考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血管外科副主任葛红卫决定实施手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
(▲下肢动脉血管术前造影)
“老李患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出现肢体慢性缺血症状。”葛红卫说,“患者常出现肢体发凉及麻木、疼痛感。”
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次日,葛红卫团队站上手术台,为老李开展下肢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手术非常顺利,术后,老李很快就感到左下肢“热乎乎的了”,疼痛感也几乎消失。
“这是一种局麻下的微创手术,创伤很小,只需要在大腿根部留下小小的穿刺痕迹,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葛红卫说,“随着患者左下肢闭塞血管的开通,足部恢复了血流供应,肢体发凉、疼痛等感觉会慢慢消失。”
(下肢动脉血管术后造影)
术后第三天,老李顺利出院。“没想到小小的一个腿疼,居然这么严重,还好遇到了你们,谢谢葛主任,谢谢常州一院血管外科团队!”
5月29日是全国爱足日
今年的主题是
“关爱老人,从足开始”
葛红卫呼吁
爱护足部远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其中糖尿病和吸烟的危害最大,此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提高3~4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发人群,依据病情进展,患者主要表现为:
1、轻微主诉期:患肢皮肤温度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肢端易发生足癣感染而不易控制。
2、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患肢因供血不足而出现疼痛不适,需就地休息数分钟才能继续行走。这也是下肢缺血性病变最常见的症状。
3、静息痛期:休息状态下(尤其夜间睡眠时)出现足趾和小腿疼痛,常在睡眠中痛醒。
4、组织坏死期: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出现足趾、足背和小腿的发黑坏死,形成肢体溃疡或坏疽;此时肢体就面临截肢(趾)风险了。
很多患者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缺乏认识,早期出现轻微的肢体麻木、发凉、疼痛等不适时,认为休息一下就好,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有的甚至听信秘方,最终导致下肢动脉完全闭塞,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
对于普通市民
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要注意以下5点1、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要起身活动一下,可以到处走走,或做一些腿部伸展运动,如反复弯曲腿部关节等。
2、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运动,如跑步、打球、太极拳、游泳等,保证每周运动2~3次。
3、均衡饮食:注意低盐、低糖、低脂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喝水。
4、远离相关危险因素:积极控制“三高”,戒烟限酒,减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
5、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市民一旦发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疼痛等症状,医院就诊。
文字
王鑫
图片
宣传科、王鑫
专业审核
葛红卫
编辑
冯凯
责任编辑
刘华联
邮箱
czyy
.